
会议现场
2025年3月18-19日,以“脑重大疾病的核心科学问题的突破与临床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77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跨学科领域50名专家代表(其中院士10位)和多部委领导受邀参会。本次会议聘请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苏国辉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雄里院士、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顾晓松院士🔕、凯发娱乐/医学科学与工程凯发K8樊瑜波教授、凯发娱乐李晓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
医学期刊《柳叶刀》2024年数据显示🏋🏻♂️,全球精神系统疾病患者已达34亿,其中中国患者超过3亿。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凸显出脑重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痛苦♔,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巨大压力。会议围绕“中枢神经再生🧝🏿、功能恢复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破解及临床转化”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苏国辉院士表示👱🏽♂️,尽管各类脑重大疾病在病因、损伤机制及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均涉及神经元、轴突及神经环路的损伤与修复。传统治疗手段多局限于症状管理,难以实现神经功能的根本性修复🏝。近年来,成年哺乳动物内源性神经发生理论取得突破,使中枢神经再生从“科学假说”迈向“临床转化”新阶段。2022年✋🏼,中国科学家提出了“神经元替代治疗”范式🤜🏽,即通过新生功能性神经元替代死亡细胞💆♀️,有望突破不可逆损伤的治疗瓶颈。然而😭,这项研究涉及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并呈现出多目标、多主体、多要素的复杂特点,未来仍需临床与基础研究人员紧密合作🧒🏻,联合攻关。
樊榆波教授表示,医工融合🧑🏻🔬、多学科交叉是医学诊断、治疗、修复和康复等领域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同样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的科技应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针对目前在智能植入材料与器械☞、神经调控、智能康复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北京凯发K8娱乐平台注册官方网站医工交叉学科群依托“国家产教融合平台”等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基地与重点实验室🙆🏽♀️,在相关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突破,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完整科研链条😦。
李晓光教授认为,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调控中枢神经损伤微环境、新型生物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并逐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物活性支架可诱导内源神经干细胞分化新生神经元👨🏻🏭,并实现血管生成1️⃣、抗炎等作用,重塑脊髓损伤微环境🧑🏽⚖️,通过重建中枢模式网络(CPG)及排尿反射环路实现运动/膀胱功能恢复🦂,创新融合影像导航突破慢性脊髓再生困局🙍♀️。站在“科学突破”与“临床转化”的历史交汇点,有望将中枢神经的“不可逆损伤”转变为“可修复”的挑战,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值得关注的是✅,北航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的联合攻关取得阶段性进展,共同开发的可缓释神经营养因子bFGF的壳聚糖凝胶在恒河猴模型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促进内源性神经发生和血管新生,提高患肢的精准抓握能力,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这一突破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会议成员合影